查看原文
其他

刘慧 | 生命教育:为儿童生命健康成长奠基

刘慧 悦享生命 2021-05-25

小编语


家庭是孕育生命的摇篮,家庭生命教育对儿童生命健康成长至关重要。那么家庭生命教育的重心是什么?家庭生命教育怎么开展?


悦享生命将连续三期推出刘慧教授有关家庭生命教育的文章。本期为大家分享生命教育:为儿童生命健康成长奠基,发表于《博览群书》2011年第6期。


文章主要介绍了生命教育需要回到儿童的生命经验与感受中,同时要为儿童提供生命之爱。家庭生命教育对儿童更重要,家长需要接受生命教育,了解儿童对生命的态度与行为,为儿童提供符合其生命成长特性的生命教育。


作者简介



刘慧教授


教育学博士、博士后

生命德育论主要创始人

首都师范大学儿童生命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初等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陶会生命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

国家《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

教育部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综合指导专家组成员


主要从事:

生命教育、初等教育学、教师教育、德育原理等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正文


无论是从生命教育诞生的直接因素,还是从人的一生发展历程看,儿童的生命教育都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更令我们意识到儿童生命教育的迫切性。那么,儿童生命教育怎么开展呢?




一、了解儿童对生命的态度与行为



儿童爱生命吗?怎样理解对生命的爱?儿童思考生命问题吗?思考哪些生命问题?这是儿童生命教育的前提。我们曾设计了一份问卷,对两市区小学3至5年级234人进行调查调查,以寻求答案。


(一)爱生命是儿童的自然天性


调查结果显示,儿童不乏对生命的珍爱之情与行,其表现可以归为以下五方面。首先,儿童对生命的爱更多地表现为爱小动物和自己身体。如“我喜欢动物。”“经常给家里的金鱼喂食,给花浇水。”“不摘花,不踩草。”“从不捉小动物,别人捉了我会劝他放了。”“有一次我的手被钉子扎了,我哭着要上医院,我怕得白血病,我发烧到40度,哭着让父母带我去最好的医院。”“别人有病就采取办法,比如给他找药,拿体温计。”“不玩危险的东西,不去危险的地方,在玩游戏时一定小心,以免得病。”“干什么都考虑一下对生命是否有害,如,晚上睡觉前看看门是否锁了”。其次,遵守交通规则,避免危险。第三,儿童对生命的爱表现为生死反映,如“看到人死后感到很难过。”“我生病就去医院,怕死了。”“在一次生病时,我的生命很弱,如果当时没有人给我输血,我就没命了”。第四,儿童对生命的爱也存在矛盾、多疑与盲目。如“爱生命,但很喜欢到危险的地方玩,因为那种刺激的感觉”、“我遇到不认识的东西全把它从盘子里检出来,尽管我知道妈妈不会在饭中‘做手脚’”、“看到别人踩蚂蚁杀蟑螂……内心觉得它们很可怜”。第五,只有个别学生将对生命的爱与回报父母相关。如“爱惜生命,我长大了报答父母”。


上述儿童对爱生命表现的回答反映了小学儿童阶段生命发展的特点。相对于与其他社会关系而言,儿童与动植物的关系更天然、密切,更倾向于关爱比他们弱小的动物;相对于成人而言,儿童更直接用身体感受生命,并在日常生活中通过遵守交通规则、避免危险来保护生命,体现对生命的爱。同时,对生病与死亡的惧怕、对所吃食物的多疑、对动物不论益害都爱等现象,也反映出儿童对生命缺乏科学认识。


(二)爱的缺失是儿童“不爱生命”的根源


并不是被调查的儿童都爱生命。在调查中,有很少数同学填写了“不爱生命”,并将自己的行为表现描述为:“做事拖沓,什么事,如果能第二天做就第二天做”、“做事不顾一切”、“多次想到死”等。尽管这样回答的人数很少,但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是值得重视的。透过其中两位同学的回答,我们能够感受到他们“不爱生命”的根源所在。


一个女生(父亲是经销商、母亲是会计)在问卷中写道:我不爱生命,总是让自己生气,不让自己有充足的信心;不爱生命的原因是父母经常不理解我自己的感受。认为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非常无助,没有任何人理解,得不到同情与关心;感觉自己是世界上是孤单的,没有人会关心自己,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还有一位男生(父亲是书记、母亲是护士长)在问卷中答道,“我平时多次想死,因为在我的生活里是痛苦的,同学们都讨厌我,见到我都躲得远远的,同学还说我和别的同学好(搞对象那种)受尽了侮辱。”


尽管影响小学儿童爱生命的原因多样,但核心是“爱”。儿童对生命的爱与不爱,与其家长的态度密切相关,也与同伴之间是否被接纳与喜欢有关。父母对孩子忽视、否定的态度,对孩子的伤害非常大,使孩子仿佛失去了与社会、世界连接的纽带,陷入孤单、孤独的感受中。如果失去了与同伴的良好关系,他们也感到不快乐,尤其是被同学“诬陷”“受辱”。


(三)儿童的生命问题很哲学


尽管小学生年龄很小,但他们也有生命困惑与烦恼。当问及“你想过生命问题吗?”“你想的是什么?”“你向父母询问过有关生命的问题吗?主要问过的问题是什么?”儿童所想及所问的问题主要可以归为三类: 


一是关于生命的,如:人为什么而活?人的生命为什么那么珍贵?我为什么有生命?没有生命不行吗?生命有那么重要吗?生命是什么样的东西?它到底有多神奇?如果人没有了生命是什么样的感觉?


二是有关死亡的问题,如:人为什么会死?死了便什么都不知道了吗?为什么生命只有一条?我能活多久?死可不可怕,死了会有感觉吗?生命可不可有两次?我会有生命危险吗?得了白血病,有人会救我吗?我会死吗?假如有一天,我出意外而死,那我就完了吗?


三是生命的产生,如:人的生命是怎样产生的?人是怎么形成的?我是从哪来的?怎么来的?我为什么会从妈妈的身体里出来?如果世界上第一个人不爱生命,还会有这个世界吗?


可见,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他们对生命问题的思考,并不像成人想象的那么简单。对生命问题的思考伴随人的一生,对儿童而言,当遇到烦恼、生病、灾难、死亡等现象时就会凸显出来。如问及“你什么时候想生命的问题”时,儿童的回答是睡觉前、生病时、看到不幸时、考试没考好时等。





二、为儿童提供符合其生命成长特性的生命教育



儿童生命教育不能脱离儿童的生命成长阶段特点,应回到他们的生活中,回到他们的经验与感受中,从他们对生命的理解、爱护与烦恼出发。


(一)儿童需要生命教育


调查结果表明,儿童非常需要生命教育。在问卷调查中,一个问题是“答此问卷的感受”,前面提到的那位女生写道:“今天,我感到非常温暖,因为终于有人可以和我说知心话,也终于有人是我的知心朋友,感到欣慰。”还有学生写道:“你们很关心儿童,我很支持你们”、“我想多了解些有关生命的知识”“要珍惜生命”“觉得很有意义”“觉得这个话题很有趣”“喜欢这个话题”。一次有关生命问题的问卷调查,竟让孩子们有如此的感受,可见,儿童的生命教育是多么必要,儿童是多么需要与渴望生命教育。但目前,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无论是教师,还是父母,给予儿童的生命教育都十分有限。


其实,生命教育关涉人的一生,是终身教育。对儿童的生命教育更为重要,开展生命教育的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童年期是人一生中的重要时期,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曾指出,童年期的琐碎回忆陪伴一生。有一部书中写道,童年时代的事件为我们关于自身的观念、我们的经验以及我们的健康搭建了一个舞台。所以,帮助儿童正确了解、理解生命,为他们提供生命之爱,培养他们热爱生命之情与行,是为他们的一生幸福奠基。


(二)生命教育需要回到儿童的生命经验与感受中


小学儿童虽然年龄不大,但不乏对生命之爱的理解。当回答爱生命的理由时,儿童给出了以下四种答案。一是生命只有一次,如“生命可以给人的一切一切,是最重要的”,“如果不珍惜,那就等于白活在这个世界上”;二是生命短暂;三是有美好的愿望,如“因为我从7岁开始就练钢琴,长大想当钢琴家,所以我爱生命”。四是没有理由,如“不为什么,一种发自内心的感觉”。因此,儿童的生命教育不是从“无”开始,而是从他们已有的对生命的认识与理解开始。不论其认识正确与否,都是他们已有的、真实的想法。生命教育不能脱离他们的这种状况。


儿童生命教育需要顺应人之天性首先,关注儿童的身体感受,尤其是在他们生病时,更应给予关爱。感受,在一个人的生命中非常重要,是一个人每一天生命的真实存在。一定意义上讲,人生的快乐与否是感受的结果。为儿童提供积极、愉快的感受,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其次,为儿童搭建关爱小动物(植物)的平台。如观看动物世界、讲述动植物故事、认养小树、饲养小动物等,让儿童在了解、饲养过程中增长爱心、释放爱心,体验生命。


儿童生命教育要深入生命哲学层面。可以说,儿童阶段是生命之问的重要时期,儿童所思所想的生命问题包括生命本源、本质、价值、死亡、痛苦等,对儿童的生命教育应重视这些方面,尤其是学校开展生命教育,不能仅停留在保护生命安全、遵守交通规则、避免危险等表层。


儿童生命教育应注重科学性,以此帮助他们克服对生命的不正确认识。如对疾病及其预防的科学认识与正确态度、对生死的初步了解与正确态度、对动植物的基本了解与饲养常识、对危险及其避免的初步了解与正确做法等。这是儿童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需要特别关注。


同时,需要恰当引导儿童爱父母、爱他人、爱社会、爱环境,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逐渐加大力度。逐步培养儿童感恩之心、同情之心、宽容之心,反对暴力的意识与能力。


(三)生命教育要为儿童提供生命之爱


儿童非常渴望爱与理解,即使是在受到忽视、冷落、歧视时,也并未消失,仍充满期待。因此,儿童的生命教育从爱开始,应为他们提供生命之爱,让他们在生命的早期充分感受到生命之爱,并以生命之爱改善儿童的生命状态,促进儿童生命健康成长,这对他们的一生会有重大影响。一定意义上讲,生命教育就是关爱生命的教育。如果不是为了关爱生命之目的,如果在生命教育实施过程中有悖于对生命的关爱,那么无论怎样标榜、无论怎么“声势浩大”“标新立异”,都不是真正意义的生命教育。


爱在关系中。为儿童提供生命之爱,就是要理解、关注、尊重儿童,与儿童建立良性交流。在良性交流中,儿童获得他人的理解、关注、尊重,获得生命健康成长的能量。因此,学校开展生命教育应着重两个关系、一个家园建设。首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的基石,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儿童生命健康成长提供了所需的依恋感、安全感。因此,关爱生命是小学教师行动的基点,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小学教师重要任务之一。其次,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友好的同伴关系为儿童生命健康成长提供了所需的归属感、尊重感,帮助儿童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是小学教师的另一项重要任务。第三,营造温馨的校园文化。建设家园般学校,让儿童在校如在家般安全、温暖,并能获得生命健康成长所需能量,是小学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家庭生命教育对儿童而言更重要


(一)父母是孩子生命教育的首任教师


儿童对生命之爱的感受首先来自于父母。调查结果显示,填写不爱生命的儿童,其主要原因是“父母经常不理解我自己的感受”“老被妈妈打”“总挨打,活着没意思”。可见,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与行为直接影响孩子的生命感受。


儿童的生命意识萌发与生命问题思考更直接来自父母。一位五年级的女生写道:“有一次我在草坪上玩,妈妈看见了,对我说,‘小草也有生命,快下来。’从这件事中我明白了。只要能生长和变化的事物就是有生命的,所以我以后不在草坪上玩了。”可见,父母的生命意识直接影响孩子对生命的看法。


(二)儿童的生命问题主要请教父母


调查结果显示,儿童之间谈论生命的话题很少,相比而言与父母、教师谈论的较多。父母与孩子交流的生命问题相比于教师与学生在这方面的交流要深一些。但总体看来,父母的生命意识、生命教育意识还很薄弱。


通过儿童问父母的生命问题与父母与儿童谈论的生命问题对照发现,前者多为生命哲学之问,而后者多为人生、生活问题。如儿童问“人为什么活着?”父母的回答是:问你爸/你妈去;为了自己的前途、为祖国做贡献、如果死了会让亲人伤心、为了孝敬父母、活着要拼搏、要学习、要劳动,要自尊自爱等;如孩子问:“我会死吗?”父母答:“你想的太远了。”“你不要乱想,你一定会健康的。”还有的学生写道,“答起来比较麻烦,(父母)一般就随便回答”等。可以说,儿童的生命问题对家长而言是严峻的挑战,对大多数来说难以回答,要么回避,要么搪塞,要么责怪。   


(三)父母首先需要接受生命教育


首先,父母需要接受有关生命的教育。父母作为成年人,要了解有关生命是怎么来的、生命是什么、生命为了什么、生命怎样才有意义、生命为什么有死、死意味着什么等一系列问题,以便能应对儿童提出的有关生命问题。

      

其次,父母需要接受有关生命教育的训练。父母要有爱孩子的能力与艺术。生命教育要引导父母关注孩子,善于与孩子沟通,给予孩子的爱能被孩子所接受,能与孩子建立良好关系。生命教育要培养父母的敏感性,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尤其是在孩子生病时、临睡时、考试失利时、做错事时、写不完作业时等,要恰当、适时引导孩子积极面对生命问题,逐步形成正确的生命意识。


第三,学校要积极承担培训学生父母生命教育之任务,同时一些社会团体、媒体也应加大生命教育宣传力度。





四、需要更为广阔的视野



生命教育是近年来在我国兴起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是以人为本教育的体现,是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也是本真教育的回归。尽管诞生时间短,但发展迅速。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战略主题”之“坚持全面发展”中,明确提出“重视生命教育”等四项教育,这是“生命教育”一词首次在国家政策文件中明确出现,必将推动生命教育的迅速发展。


一定意义上讲,今天的生命教育成为社会普遍接受的教育理念,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实践探索也形成了一些有效的操作模式。但还有大量基础性的工作要做,如对生命教育内涵理解与界定、生命教育与有关教育的关系、生命教育理论基础、生命教育的机制、各学段生命教育的内容与方式等的研究与探索。对教育工作者来说,生命教育的重点不仅是生命教育的理论构建,更为紧迫的是青少年儿童的生命教育如何才能有效实施的问题。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都需要有更为广阔的视野,需要借鉴生命教育先行国家和地区的经验。




作 者 | 刘   慧 

编 辑 | 王   珊

指 导 | 任芳德   吴 凯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